5/18/2012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很快地term 3的mid-term review結束了。很顯然地,設計案走到現在來到一個很critical的時間點,就是前面發掘的一切天馬行空該找個地方著地了,至少根據老師們對大多數小組的評語是這麼回事。詭譎的是,兩週一次的階段評彷彿跟大家的project一樣,進入了一種無限迴圈,好像這些意見都不陌生啊...seemed nothing is unexpected. I knew they were going to comment on this and that...


從今天破十小時記錄來看,本學期的評圖似乎是走深入研討(又臭又長)路線,很多討論所花的時間都比簡報本身長非常多。時常這種時候我就會回想起大學時代林媽曾說過(我相信不只他講過,但somehow就只記得他說的):“老師們費了這麼多唇舌,但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付出的努力值不值得大家花這些力氣討論啊?” 我拿這句來反省自己的進度,但我想這就是這裡不一樣的地方吧,老師們願意成為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contributor之一,評圖自然也就不是形式化地每個人說一兩句什麼,加上因為是階段性的review,任何一個comment可能都扮演一個推動下一步的重要角色,跟老師們的對話便成一種brainstorming。


雖然某老師說了些我們做得還不夠之類的話,但另一位老師卻點出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要因為短期內需要簡報就忘了或放棄腦中對自己案子的長期願景。這是Design Research Lab很重要的精神:設計絕對不是一天就長出來或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很長期的研究與實驗,一點一滴累積逐漸走向一開始所想像或設定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這個program的設計16個月裡有一整年的時間只專注在作一個project。


講起來很容易明白,但這樣的設計研究方法跟我們從前快速直覺型的設計經驗大不相同,在過程中其實內心有很多矛盾與掙扎:到底我們在某些時間點該不該做某個決定或躍進?我們必須花多久的時間對不熟悉的材料或軟體從事探索和研究?計劃做的這些研究值不值得?會不會到頭來一場空浪費寶貴時間?


很慶幸地,我在歐洲讀書,選到了法國的老師,因為他的一種建構式的方法哲學,讓我漸漸習慣也接受這個長期迴圈似的設計研究過程,也漸漸不再受形式的表象所影響。


於是在今天結束之前,我聯想到一句用來形容這個狀況再適合不過的英式經典標語:" KEEP CALM AND CARRY ON." 是啊,心急又有什麼用呢?只要是腳踏實地的,累積的,總有一天會走到目的地。這麼一句簡單的話竟然有著深入淺出的人生哲理!我才明白要達到這個境界真的很不容易。(我的teammate就笑我和另個人到現在每次評圖前晚還緊張不睡覺,簡報的時候聲音還顫抖這樣...)


既然這將是一場長期抗戰,耐心地養精蓄銳看來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築,乃至於人生,不也正是如此? Keep calm and carry on...

5/07/2012

Neri Oxman and Material-based Design Computation



從上學期寫報告初探了Neri Oxman,就一直想要好好的研究一下這位我心目中的新建築女神,無奈時間飛逝,至今我還是只能粗淺的介紹她的一些概念...不過筆記就是這麼ㄧ回事囉,今天剛好看到新出爐的龐必度展覽專訪影片,擇日不如撞日,容許我用一下上學期的老本...


Neri Oxman之所以會讓我如此崇拜,除了AA Diploma + MIT PhD雙光環,還有網頁照片很正以外,最重要的是她的文藝復興人氣質。一般設計人談到做研究,聯想到處理技術性問題,可能眉頭就先皺起來,直覺這些人的美學品味不會太好,甚至恥笑學者們都不會做設計。奈麗(喂~跟她很熟喔)便是打破這種刻板印象的典範之一,在她用最新的科學技術為根據所譜寫的明日建築預言,如插畫一般陪襯的是一件又一件的藝術佳作。這些藝術品華麗卻真實,令人不禁為可實現的美好未來產生憧憬。


第一段影片中,奈麗告訴我們3D printing的技術將引起的重大的革命,就如同15世紀古騰堡印刷術帶來資訊的民主化,她相信新的科技將形式生成的自主權還給材料本身。3D printing 機器的益處不在於其所能創造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在fabrication製成上與材料特性的整合。“Can physical matter be made programmable?” [Oxman, Neri. “Programming Matter”. AD, March/April 2012, Volume 82Issue 2] 這一問道出奈麗研究的中心思想:一種以材料為主體的電腦運算設計方法。


而這個實踐度極高的設計方法來自另一個近日許多人感興趣的問題:什麼是大自然萬物形態的起源?下面這段演講中奈麗介紹了她的研究脈絡。從一句老話:Form follows function,她先頌揚Buckminster FullerFrei Otto兩位以form finding為名的先鋒實驗家,正因他們受自然啓發的方式不只是映像而是真正去瞭解形態的行為與其環境所對應的關係,所以更能找到一種符合功能的形式。因此她強調向自然借鏡的方法不是尋求形態的樣貌本身,而是追問究竟經過了怎樣的過程才能生成某種形態。新的form finding的方法是一種材料特質(material properties)與環境的控制變因(environmental constraint)交織的過程,於是設計師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是控制變因的編輯者(editor of constraint)。有別於傳統CAD方法先設計一個形再交由電腦軟體分析,Material-based Design Computation將流程倒過來,先分析材料的物質性與行為表現,再將所得之資料整合進演算法(algorithm)中進而建立一個造型的生產流程。奈麗相信唯有追求如同自然界多功能運作的系統(multi-functionality) 才能引領我們更靠近所謂永續的設計。






(上圖一)Monocoque: 複合材料的整合,符合結構行為,同時根據曲面上不同點的壓力與厚度不同,產生紋理的差異性。


(上圖二)E,X,Y,Z,S,S,T內建根據六種控制變因設定的程式的生產機器,在接收環境條件的資訊後所對應的形式生成。


Manuel DeLanda 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一詞倒過來用成“實擬虛境”(Real Virtuality),主張將真實世界的物質行為歸納成參數整合進演算法中 [DeLanda, Manuel. “Real Virtuality”. Computational Design Thinking.]。對我而言,奈麗的研究與作品正是Real Virtuality的最佳代言人。我相信她如此前瞻的思考以及誠懇踏實的研究實驗,將會是下一個十年很重要的新方向。




--------------------------------------------------------------------------------------
26 July 2012 新增:
Archidaily, How 3D Printing Will Change Our World Part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