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過了快三年...
回頭看當初的熱血,盲目的信仰,看似如此青澀無知甚至可笑... 但那些卻是我最開心的日子,放任思緒哲學漫遊各處,什麼事都沒有也不需要有目的。
「不需要有同伴呼應,也不為報酬,覺得應該做的事就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他這樣告訴我。
我懷疑。我覺得潛伏也許不是逃避,悲觀或被動未必不是一種動力。There is no easy way out. Why bother doing something if it has not come to the right time?
兩年前的我也許附和他的話。但我看透這一切了,多虧過去這段不開心的日子。應該不是我變聰明或者變油條,而是我開出了一條外掛的平行世界,把原來的我留在那,回看現實世界裏struggle的我。於是藉由練習,我漸漸看得清楚一些事情的真面目...
下一個問題來了:那些好聽的話雖然不是真的,卻能輕易地集滿盲目的能量而促成一件事;而待在平行世界的那個,想的愈是清楚透徹,距離機會卻是愈來愈遠。大概就跟談戀愛一樣,需要的是一股莫名的衝動吧?
隨便說說2.0
有時候什麼都不說 有時候卻說太多
5/18/2012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很快地term 3的mid-term review結束了。很顯然地,設計案走到現在來到一個很critical的時間點,就是前面發掘的一切天馬行空該找個地方著地了,至少根據老師們對大多數小組的評語是這麼回事。詭譎的是,兩週一次的階段評彷彿跟大家的project一樣,進入了一種無限迴圈,好像這些意見都不陌生啊...seemed nothing is unexpected. I knew they were going to comment on this and that...
從今天破十小時記錄來看,本學期的評圖似乎是走深入研討
雖然某老師說了些我們做得還不夠之類的話,但另一位老師卻點出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要因為短期內需要簡報就忘了或放棄腦中對自己案子的長期願景。這是Design Research Lab很重要的精神:設計絕對不是一天就長出來或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很長期的研究與實驗,一點一滴累積逐漸走向一開始所想像或設定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這個program的設計16個月裡有一整年的時間只專注在作一個project。
講起來很容易明白,但這樣的設計研究方法跟我們從前快速直覺型的設計經驗大不相同,在過程中其實內心有很多矛盾與掙扎:到底我們在某些時間點該不該做某個決定或躍進?我們必須花多久的時間對不熟悉的材料或軟體從事探索和研究?計劃做的這些研究值不值得?會不會到頭來一場空浪費寶貴時間?
很慶幸地,我在歐洲讀書,選到了法國的老師,因為他的一種建構式的方法哲學,讓我漸漸習慣也接受這個長期迴圈似的設計研究過程,也漸漸不再受形式的表象所影響。
於是在今天結束之前,我聯想到一句用來形容這個狀況再適合不過的英式經典標語:" KEEP CALM AND CARRY ON." 是啊,心急又有什麼用呢?只要是腳踏實地的,累積的,總有一天會走到目的地。這麼一句簡單的話竟然有著深入淺出的人生哲理!我才明白要達到這個境界真的很不容易。(我的teammate就笑我和另個人到現在每次評圖前晚還緊張不睡覺,簡報的時候聲音還顫抖這樣...)
既然這將是一場長期抗戰,耐心地養精蓄銳看來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築,乃至於人生,不也正是如此? Keep calm and carry on...
5/07/2012
Neri Oxman and Material-based Design Computation
從上學期寫報告初探了Neri Oxman,就一直想要好好的研究一下這位我心目中的新建築女神,無奈時間飛逝,至今我還是只能粗淺的介紹她的一些概念...不過筆記就是這麼ㄧ回事囉,今天剛好看到新出爐的龐必度展覽專訪影片,擇日不如撞日,容許我用一下上學期的老本...
Neri Oxman之所以會讓我如此崇拜,除了AA Diploma + MIT PhD雙光環,
第一段影片中,奈麗告訴我們3D printing的技術將引起的重大的革命,就如同15世紀古騰堡印刷術帶來資訊的民主化,她相信新的科技將形式生成的自主權還給材料本身。3D printing 機器的益處不在於其所能創造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在fabrication製成上與材料特性的整合。“Can physical matter be made programmable?” [Oxman, Neri. “Programming Matter”. AD, March/April 2012, Volume 82, Issue 2] 這一問道出奈麗研究的中心思想:一種以材料為主體的電腦運算設計方法。
而這個實踐度極高的設計方法來自另一個近日許多人感興趣的問題:什麼是大自然萬物形態的起源?下面這段演講中奈麗介紹了她的研究脈絡。從一句老話:Form follows function,她先頌揚Buckminster Fuller與Frei Otto兩位以form finding為名的先鋒實驗家,正因他們受自然啓發的方式不只是映像而是真正去瞭解形態的行為與其環境所對應的關係,所以更能找到一種符合功能的形式。因此她強調向自然借鏡的方法不是尋求形態的樣貌本身,而是追問究竟經過了怎樣的過程才能生成某種形態。新的form finding的方法是一種材料特質(material properties)與環境的控制變因(environmental constraint)交織的過程,於是設計師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是控制變因的編輯者(editor of constraint)。有別於傳統CAD方法先設計一個形再交由電腦軟體分析,Material-based Design Computation將流程倒過來,先分析材料的物質性與行為表現,再將所得之資料整合進演算法(algorithm)中進而建立一個造型的生產流程。奈麗相信唯有追求如同自然界多功能運作的系統(multi-functionality) 才能引領我們更靠近所謂永續的設計。
(上圖一)Monocoque: 複合材料的整合,符合結構行為,同時根據曲面上不同點的壓力與厚度不同,產生紋理的差異性。
(上圖二)E,X,Y,Z,S,S,T: 內建根據六種控制變因設定的程式的生產機器,在接收環境條件的資訊後所對應的形式生成。
Manuel DeLanda 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一詞倒過來用成“實擬虛境”(Real Virtuality),主張將真實世界的物質行為歸納成參數整合進演算法中 [DeLanda, Manuel. “Real Virtuality”. Computational Design Thinking.]。對我而言,奈麗的研究與作品正是Real Virtuality的最佳代言人。我相信她如此前瞻的思考以及誠懇踏實的研究實驗,將會是下一個十年很重要的新方向。
--------------------------------------------------------------------------------------
26 July 2012 新增:
Archidaily, How 3D Printing Will Change Our World Part II
4/25/2012
Happy Birthday John Frazer (April 24)
原本在我的計劃裡,John Frazer就是筆記系列的其中一篇,只是還來不及好好寫就先適逢這位先知的大壽,為了致上小小的敬意就先來個前傳(?)好了。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要先提一個在AA很常發生的窘境。身為一個建築學術重地,AA小小的幾棟民宅房屋裡時常眾星雲集,只是我們這些從外地來的留學生,說好聽一點不擅長記人名,說難聽就是知識淺薄,常常不知先生何許人也。例如第一學期的某次演講,我無心拍了張照片上傳FB,後來看朋友回應才知道演講者是<現代建築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一書的作者Kenneth Frampton(是說強者我同學依然不顧大師面子在lecture hall睡得非常開心)。本日壽星John Frazer也是當初我剛進學校不久傻傻不認識的一位英雄。
記得那是第一學期他來演講的前一天,我和同學們突然接獲通知有個與大師的informal discussion,專門開放給DRL的學生參加。當時當然還沒意識到Frazer是何等重要的人物,只是當系上的活動去參與了,但與我們同在座談會的研二學長姐們有如朝聖一般,聽講時頻頻點頭,其間也有許多人提出很有意思的問題(可惜當初聽講及筆記能力有限沒能記下),總之整個討論的熱絡程度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至於講些什麼,以我當時微弱的英文聽力,只依稀抓到一些零碎的資訊,加上時間有點久遠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大家討論到關於資訊如何與群眾互動,包含了回顧Cedric Price的Fun Palace,以及Gordon Pask,和後來Peter Cook的一些思想。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名詞對當時的我還無法引起共鳴,直到第二學期接觸更多關於這些先鋒者的文章,才有漸漸把這一切串聯起來的感覺。
隔一天的演講 Intentionality – The coding of a design concept 當然也是DRL的必修課,也是Frazer闊別好多年後再次回到AA分享他一路走來的過程,與其說是演講更像是個大型的家聚,不同的只是對象是素未謀面的家人們。聽過演講後我對這位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的第一人才開始有些認識,雖然到真正比較能理解他的論述已經是幾個月之後的事了,當時有如“60分鐘讀懂數位建築史”的演講確實對初學的我產生蠻大的衝擊。演講的最後老師問Frazer的問題也點出近年來數位思考的新方向:物質材料性與電腦運算的結合。這個主題也持續在DRL的課堂與studio的討論中...
Frazer與AA的淵源也有很長的故事,最重要的便是他與他帶的Diploma Unit 11在90年代初期的研究實驗及所出版的書An 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由於這本書絕版多時卻又是極為重要思想著作,AA特別為這本書設了電子檔下載的連結:http://www.aaschool.ac.uk/publications/ea/intro.html
至於演化的建築如何演化,等我複習完有機會再來寫心得囉。
記得那是第一學期他來演講的前一天,我和同學們突然接獲通知有個與大師的informal discussion,專門開放給DRL的學生參加。當時當然還沒意識到Frazer是何等重要的人物,只是當系上的活動去參與了,但與我們同在座談會的研二學長姐們有如朝聖一般,聽講時頻頻點頭,其間也有許多人提出很有意思的問題(可惜當初聽講及筆記能力有限沒能記下),總之整個討論的熱絡程度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至於講些什麼,以我當時微弱的英文聽力,只依稀抓到一些零碎的資訊,加上時間有點久遠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大家討論到關於資訊如何與群眾互動,包含了回顧Cedric Price的Fun Palace,以及Gordon Pask,和後來Peter Cook的一些思想。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名詞對當時的我還無法引起共鳴,直到第二學期接觸更多關於這些先鋒者的文章,才有漸漸把這一切串聯起來的感覺。
隔一天的演講 Intentionality – The coding of a design concept 當然也是DRL的必修課,也是Frazer闊別好多年後再次回到AA分享他一路走來的過程,與其說是演講更像是個大型的家聚,不同的只是對象是素未謀面的家人們。聽過演講後我對這位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的第一人才開始有些認識,雖然到真正比較能理解他的論述已經是幾個月之後的事了,當時有如“60分鐘讀懂數位建築史”的演講確實對初學的我產生蠻大的衝擊。演講的最後老師問Frazer的問題也點出近年來數位思考的新方向:物質材料性與電腦運算的結合。這個主題也持續在DRL的課堂與studio的討論中...
Frazer與AA的淵源也有很長的故事,最重要的便是他與他帶的Diploma Unit 11在90年代初期的研究實驗及所出版的書An 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由於這本書絕版多時卻又是極為重要思想著作,AA特別為這本書設了電子檔下載的連結:http://www.aaschool.ac.uk/publications/ea/intro.html
至於演化的建築如何演化,等我複習完有機會再來寫心得囉。
4/22/2012
Rachel Armstrong and Protocell
Rachel Armstrong: Architecture that repairs itself?
這場知名的TED演講中,巴特雷的瑞秋阿姆斯壯博士提出一個bottom-up的建築模型,以研究團隊發展的 protocell technology 作為媒介的一種修復機制。她並以威尼斯運河底下的建築基礎為例,展示這種可生長單元積累而後穩固的方式。
A Trip To The Living City Of The Future
以下連結節錄自TED talk的衍生刊物TED book: Living Architecture:
http://www.fastcoexist.com/1679275/a-trip-to-the-living-city-of-the-future
這篇文章進階闡述演講當中的思想,主張透過開發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與材料工程的結合,進而開發一種具可適應性、行為仿生的自我組織系統 Protocell。 這種系統為建築帶來新的可能性:結構本體主動地因應環境的改變而自我調整。回應式的建築論述反省當前的建築形成只能在符合某種靜止狀態的條件下作優化,而無法將建築完成後所面對的不可預期之(動態)變化因素列入設計的考量當中。理想的Protocell系統有很多可能的實現方式,不論是作為適應微氣候的建築立面,或者作為建築的修復機制,甚至發展成對應天然災害的住居形態,這些方式有著共同的概念主軸:邁向永續及以環境為主體的設計思考。
AD Vol.81 No.2 Protocell Architecture, guest-edited by Neil Spiller & Rachel Armstrong
http://www.amazon.co.uk/Protocell-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Design-81/dp/0470748281
除了巴特雷團隊的研究之外,Neil Spiller 與Rachel Armstrong 在共同編輯的 AD(Architectural Design)雜誌中,以Protocell Architecture為名號召各方學者提出對這個主題的詮釋。在序文中他們首先提出宣言釐清Protocell的建築主張與仿生形式主義的差異:http://dharmesh84.wordpress.com/2009/11/18/a-manifesto-for-protocell-architecture-against-biological-formalism/ 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這個新的主義並非模仿或複製自然的形態,而是希望藉由了解生物的系統機制如何使其能與環境產生對應關係,創造一種可溝通(而非主宰)的建築原型。
雜誌裡的案例:
-Omar Khan http://cva.ap.buffalo.edu/gravityscreens/
-Philip Beesley http://www.hylozoicground.com/
-Neri Oxman http://web.media.mit.edu/~neri/site/
-Lisa Iwamoto http://www.iwamotoscott.com/
延伸閱讀...
Childre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隨季節變換的彈性城市 http://zh.thisbigcity.net/1085
HIVES AND VALVES, FILTERS AND MEMBRANES http://bldgblog.blogspot.com/2010/08/hives-and-valves-filters-and-membranes.html
訂閱:
文章 (Atom)